近來,在陽朔縣經常可以看到縣、鎮、村三級干部,深入鄉村與群眾一條板凳拉家常。他們大多三五人一組,到群眾中間家訪、問計,決策,只要是與群眾生產生活相關的,他們都喜歡聽、喜歡問,遵循民意做的每一件實事,都辦到了群眾心坎上。當地群眾俗稱他們是“小板凳”工作隊。(來源:新華網)
我們黨最大的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最大的危險是脫離群眾。干群關系的融洽與否,關系到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關系到人心向背的大問題。因此,政治局常委到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聯系點調研指導工作時強調的“和群眾同坐一條板凳”,這是密切干群關系的重要法寶,更是檢驗我們群眾路線走的怎樣的一條重要標準。
然而,眼下卻有一些黨員干部,不愿和和群眾同坐一條板凳,而是習慣于坐在辦公室當“收音機”、“發報機”,喜歡在辦公室發號施令,把群眾擋在門外,生怕接觸群眾給自己添麻煩,更不用說下基層;當然,坐在冬暖夏涼的空調房當然舒服,如果這樣下去,與群眾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
不愿和和群眾同坐一條板凳,究其根本,是身份認知錯位。一些干部把自己當成“主人”,把群眾當成“仆人”,一副官架子,高高在上,瞧不起老百姓。只有去掉“官念”,放下身段,誠懇地和群眾坐在同一條板凳上,才能拉近距離、消除隔閡,讓群眾真正把你當親人,無話不談。
一些老百姓也不愿意和我們當官的作一條凳子,究其癥結,是交流方式不當。一些干部習慣于居高臨下說教訓導,滿嘴都是官話、套話、空話,所以人們不想聽、不愛說。當從群眾角度出發、用“土話”和群眾拉家常,打成一片,才能換來老百姓的真心喜歡。
“和群眾同坐一條板凳”,關鍵是要做到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要以人民群眾利益為重、以人民群眾期盼為念,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好務。只有這樣,我們的群眾路線才走出了意義,走出了實效。
姓名:吳少商